fbpx

【二元性】(一)生命的終點 ——《道德經》與《聖經》的分岔路

世間萬事萬物都會以二元對立性存在,《佛經》中的色、空;《道德經》中的陰、陽;聖經中的善、惡等等,彷彿都在告訴著我們二元隱藏著某個重大的秘密。也許這個秘密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

在世界各地的經典文獻中,都不謀而合地重點描述了象徵「二元」的事物。例如:「光、暗」、「神、魔」、「黑、白」、「陰、陽」等等。被譽為「書中經典中的經典」的《聖經》和「東方聖經」《道德經》恰巧都是以二元性描述生命的開端,這個巧合會不會也暗藏著生命的秘密呢?

二元性,可以理解為是一件事或物同時存在的兩個對立性質,或許是相反的,或者只是不完全相等。  

中國的「陰、陽」

在《道德經》中,「陰、陽」是世間萬物同時具備的共通點,宇宙建基於「道」而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可理解為太極;「二」為陰、陽;「三」即是陰、陽相互交合產生的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中又生成了世間萬物。陰和陽互相對立卻又互相依靠著,不斷相抱輪轉,直到完全調和成順。

「陰、陽」象徵著一個整體二元性,陰陽共存是構造這個宇宙萬物的基本法則。

生命也是以數種「對立」的關係維繫著。比如人體本身就是陰陽流轉的體現中醫認為人之所以生病,其主因是五臟六腑的運作出現陰、陽失衡所致,因此中藥的主要作用是透過調和陰陽平衡,還原人體自身的自我療癒功能,從而讓病症依循自然痊癒。

中醫的智慧體現了平衡的重要性,說明了二元性是維繫物質世界的根本。

西方的「善、惡」

《聖經》是一部對人類文化影響深遠的西方經典,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善與惡」,這個二元對立的關係讓主流的西方宗教發展出教導信徒脫離二元性的宗旨——永生。

主流《聖經》描述,唯一的神所創造了我們的世界,因為與之對立的蛇(魔鬼、撒旦)背叛了全能的衪,導致神所創造的人類始祖犯了原罪,從此便失去了永生:

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爲你喫的日子必定死。
《創世紀 2:16-17》

由於主流的《聖經》記述了人類始祖因為犯了原罪而失去「神之奴僕」的身分,所以西方主流宗教就以「人類都是背負著罪孽出生」為出發點作教義核心,推崇信主就能盼得救贖的終旨,讓加入的信徒深信分裂二元是回歸「伊甸園」的唯一方法。


二元分裂(懂得分辨善惡後的亞當與夏娃)被描述成人類墮落的開端,也讓教徒在潛移默化下逐漸接受了自己是「罪人」。為了獲得救贖,教徒們在持續的「教導」下,對生命的理解將逐漸縮減得只剩下「善惡」

《道德經》與《聖經》對二元性解讀的異同

《道德經》與《聖經》對「二元性」的解讀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創造天地的部分。但直到「人」出現後,兩部經的相異之處就越發明顯。也許正是因為有了「人為」的因素?

相同點(一):無中生有

第一相同之處在描述「創世」的部分,兩部《經》都把世界最初的狀態稱為「無」或「空虛混沌」。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聖經-創世記》:「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經中所描述「空無」的狀態也曾在其他文明的古老典籍中出現。例如《三五历记》中的「盤古開天」、《楚帛書》的「創世甲篇」、埃及神話的「創世神亞圖姆」、印度神話的「梵天創世」和古希臘神話的「天地起源:混沌卡俄斯」等等。

除了對世界之初始於混沌的描述如出一輒外,上述古籍對「二元性」的描述也大同小異。

相同點(二):一分為二

「二元分裂是創世的第二步」,《道德經》與《聖經》的第二個相同之處: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二為陰陽,一切事物的正反兩面、二元性、對立性和流動性。延伸出來了輪轉不止的「時間」

《聖經-創世記》:「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同樣透過光和暗,延伸出的晝與夜,二元性的流轉也形成了荏苒交替的「時間」

相同點(三):二分為三,三生萬物

「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描述「創世」的第三個共通點:

《道德經》「.....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聖經-創世記》:「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靈/生命)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

二元輪轉產生時間,互抱互沖直至達到和順穩定的狀態,空間就隨之形成了。

《道》中的「三」象徵著天、地、靈(生命),與《創》同樣闡述了養育萬物必要的因素「水、土、種子」,而這三個必要因素就是空間

「三——空間」在「二——時間」出現後隨之形成,這意味著時、空彼此維繫著對方共存,在二元出現後的一切事物都必定會以二元生三的關係互相作用著。

這同時肯定了量子糾纏的理論——一切事物必然存在著相對的二元性



除了「創世」部分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外,《道德經》與《聖經》在「造人」的部分也有著不少共同點,但在「人」的出現後,兩部經對二元性的解讀就顯得截然不同了。

真理的分歧:「生命的終點」

《道德經》和《聖經》其中一個最大的相異點就是「人生觀」。兩部經典對後世人的最大影響莫過於宗教,信徒對「神」的信仰差異決定了他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在千百年宗教政治化的影響下,信仰的分歧導致了現代人們對生命的本質產生了異見。

被歪曲的一神論

兩部經對世界起源的描述如出同源,直到一神論的出現。

持《聖經》為教典的西方宗教多以赦免原罪為前提,獲得永生(或上天堂享樂)為目標,「教導」信徒們要一生侍奉「神」。接受了自己是罪人的信徒只要按照「神的代言人」所說的一切要求,就能避免死後受審判下地獄。

在神與魔、天堂與地獄、苦與樂和生與死的思想徘徊下,《聖》教徒對生命的理解已離不開「教會」二字。他們對人生的認知也在潛移默化的教導下逐漸被簡化得剩下「好」與「壞」。而《道》的觀念卻恰恰相反。

《道德經》回歸本源

《道德經》以「一本散萬殊」的核心概念詮釋了世間的一切法,以「道」稱作世間萬物的始源,透過剖析宇宙的自然法則,論斷出一切事物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體現「道」的存在——包括「神」。

《道德經》對神的定義並非一個固定的存有,更不是某個強大的神明。勉作解釋的話,《道》中的「神」是對一切自然力量的形象化稱謂,這是為了讓世人更容易理解「道」與「法」的區別。

簡而言之,《道》認為人在最初也是以道的形式存在,直到善惡美醜(分別心)的出現,神(靈)逐漸分裂成不同的個體,包括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人是降維的神」這一觀點,讓後世衍生出數門以恢復成「神」為人生目標的宗教。這些東方宗教的共同點都是以修練為核心,以人能重回神性為宗旨,發展出與西方宗教截然不同的信仰。

——萬殊歸一本

《聖》教「教導」教徒要一生侍奉唯一的上帝,永恆的「奴僕」是人生唯一的終點;《道》教則提倡後人要學會內「觀」尋「道」,回歸神位是人生的目標。兩者對「神觀」的歧見造就了後世人迥然有異的精神文化,就如兩部經同述的「一生二」,這再次論證了「二元性」的必然性。

必然共存的「二元性」

《聖經》和《道德經》闡明了世間萬事萬物都必定同時存在二元性,說明人類的存在和終點也必定是建基在二元對立上。然而,為甚麼一直強調「永生(回歸神性)」的西方主流宗教,卻不斷地教導教徒要分離二元呢?難道這背後隱藏著甚麼重大陰謀?

繼續閱讀:《【二元性】(二)天使與魔鬼——教團的陰謀》

樂於分享:

上善藥水
濯沐塵世之卑污,擇善固執呼?被及萬物而不爭,潤物細無聲。

讚好專頁 緊貼最新動態